-
作品名稱朝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膠彩
-
創作年代2001
-
版權規範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
作品尺寸145.5x112 cm
膠彩畫是中國傳統畫種,曾發生名稱之爭議,到民國51年(1962年),經學術性辯證後,由林之助教授提出的「膠彩畫」名稱始行決定。所謂的「膠彩」,是以提煉自鹿或牛身上的膠質,混合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以水調勻,並以毛筆沾染在紙、絹或木板上作畫。膠彩畫源於中國古代「丹青」傳統,亦稱「工筆重彩畫」,自然與北京的「重彩」有相當關係,卻又不盡相同,但同為中國繪畫的重要流派之一。
走在土耳其,處處都是千年以上的古績,傾圮的土牆、凋零破碎的雕像,幾乎看不到一處完整的形態。畫中的石像也站了千年以上,一束晨光照著那破碎的臉龐,呈現出幾分哀怨,雖經歲月摧殘,仍不減其風華。作品以斗晨初升的陽光引導觀者注意到雕像的臉部,使其成為畫面焦點,沒有陽光的部份則以暗色呈現,明暗相對比,焦點更清楚。在晨光的陰影中,兩隻小鴉已搶得先機,自在的覓食,這個點景面為畫面中無生命的土石增添一些生命的活力。本作品曾獲2001年第64屆臺陽美展膠彩畫類優選獎。
走在土耳其,處處都是千年以上的古績,傾圮的土牆、凋零破碎的雕像,幾乎看不到一處完整的形態。畫中的石像也站了千年以上,一束晨光照著那破碎的臉龐,呈現出幾分哀怨,雖經歲月摧殘,仍不減其風華。作品以斗晨初升的陽光引導觀者注意到雕像的臉部,使其成為畫面焦點,沒有陽光的部份則以暗色呈現,明暗相對比,焦點更清楚。在晨光的陰影中,兩隻小鴉已搶得先機,自在的覓食,這個點景面為畫面中無生命的土石增添一些生命的活力。本作品曾獲2001年第64屆臺陽美展膠彩畫類優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