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2004年後女兒的日常生活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複合媒材
 - 
          創作年代2017
 - 
          創作地點臺中市
 - 
          版權規範提供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及其授權人(文化部)作為非營利用途之平面、網路等公開展示、檢索及宣傳。
 - 
          作品尺寸依場地而定
 
創作者對人與其所在的空間、城市深入觀察,以空間、記憶、自語為開端,將個人不同時期經歷的事件交織成作品。從小生長在桃園眷村的張惠蘭,從未擁有過對生長環境的歸屬感,過去也未曾透過創作尋找與生長地的關係連結,然而,隨著眷村的拆除與年邁父親逐漸失去記憶,促使創作者從2004年開始返思「家」、「原生地」、「事件」與自身的聯繫,在創作過程中釐清「彼」與「此」,尋找自我認同以及歸屬感,並藉此探討眷村改建前後的差異性,以及在社會變遷下,用家庭記憶梳理、檔案形式的陳列,將記憶片段與物件重組,作為社會的縮影之一,營造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對話空間。本作品〈2004年後女兒的日常生活〉圍繞女兒的生活紀錄日常,並用各種方法建構生活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