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光的河流-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復興路入口意象空間藝術設置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公共藝術 不鏽鋼x綠川舊河床x臺中酒廠遺址
-
創作年代2022
-
版權規範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
作品尺寸247x 282 x 737CM
依據伊能嘉矩在1895年繪製《臺灣踏查日記》之臺中舊城圖顯示,今日文化資產局園區應位於舊城之西門與南門城牆之間,而「綠川」正流經本處園區正門位置。
《光的河流》創作空間的語言,運用場域的空間透視語言,錨定兩條舊河川的重疊場域精神,作品構件(objects)而非雕塑的概念,與每日陽光起落向角疊合,陰影之間象徵綠川「光的河流」,營造由民生路中軸線所形成的空間窺孔,誘發人行道穿越復興路進入基地的身體移動的時間與空間經驗,由復興路人行步道引領觀眾參與者進入一座縮放展開的視野,並且透過步道與水鏡,將視線投射疊影至「舊綠川」穿越本園區的場域文化考古學,摺疊出的層層錯視空間的張力,線條中蜿蜒的朝向天際。
本作品將反轉成為探知城市隱藏的空間地標,與誘發綠川記憶和身體的測量器,「過去」的將由「未來」所繼承,並且正持續地流動。一切的感知唯有透過真實的體驗方得以回溯與認證。
《光的河流》創作空間的語言,運用場域的空間透視語言,錨定兩條舊河川的重疊場域精神,作品構件(objects)而非雕塑的概念,與每日陽光起落向角疊合,陰影之間象徵綠川「光的河流」,營造由民生路中軸線所形成的空間窺孔,誘發人行道穿越復興路進入基地的身體移動的時間與空間經驗,由復興路人行步道引領觀眾參與者進入一座縮放展開的視野,並且透過步道與水鏡,將視線投射疊影至「舊綠川」穿越本園區的場域文化考古學,摺疊出的層層錯視空間的張力,線條中蜿蜒的朝向天際。
本作品將反轉成為探知城市隱藏的空間地標,與誘發綠川記憶和身體的測量器,「過去」的將由「未來」所繼承,並且正持續地流動。一切的感知唯有透過真實的體驗方得以回溯與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