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歸情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水墨
-
創作年代1989
-
版權規範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
作品尺寸60x90 cm
此作畫意得於遊桂林旅中,時近薄暮,田疇波光山影映照,別有奇趣,故歸來後印象浮現遂順意造境求之。 寫生觀物必見光影,余若見有資參考之處亦常取之入畫,且尤愛側背光影,除有助體感強化對比外,其明暗調子變化豐富,極有韻致,亦適於水墨表現。古人之山石皴法實即觀察日照山石紋影之陰陽明晦而得,而畫竹法亦有傳五代李夫人「臨摹窗上竹影」之說,故既言畫無定法,同師造化,則光影是否當寫,惟在是否能知損益取捨一事而已。此作構圖將水平線高置,捨後山,僅以田疇與波映後山倒影為畫面構成,全幅純以水墨為之,為使墨色韻趣多變,尤重用水。清張式云:「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並稱,實有至理。」(畫譚)。黃賓虹云:「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黃賓虹畫語錄)故知墨法妙於用水,而用墨依於用筆,水墨畫除濕紙慢慢烘染處外,其實用筆與用墨,實為相生相成之同事。清畢琳云:「用筆之法得,斯用墨之法亦相繼而得,必謂筆墨為二事,不知筆墨者也。(南宋抉秘)。宋人善用細筆繁複皴擦,實用筆彰於用墨;心明清以降沒骨與大筆寫意盛行,則用筆與用墨融為一體。唐張彥遠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畫者多善書。」(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其時所謂用筆多指中鋒勁細之線,多施於物象輪廓。如董其昌云:「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可參之。」(畫旨)。又北宋韓拙云:「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山水純全集)但此種以粗細線變化為用筆的說法,並未能全適用於大寫意及潑墨等畫法,畫法的突破發展,使線質變化之領域擴大,有粗線,有巨線,其至化線為面仍筆迹勁力十足,如梁楷與張大千的潑墨畫,可謂之無線條即無用筆乎?謂大寫意與潑墨畫法為有墨無筆是難以成立的。而以中國畫必須主用粗細線,忽視布線成面的用筆法存在,稱中國畫為線畫是不夠周全的論說。故余此作即以此理而作,右上田疇以粗線寫之,上部草坡施以巨線,至波映山形則積線成面,再點寫小石,並以水線寫波光。全幅雖未見較細勁之線條,仍自覺「寫」之筆意猶存。蓋如此方能寫出旅中所感田疇茂野薄暮波光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