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秋山暮雲倦鳥歸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水墨
-
創作年代1995
-
版權規範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
作品尺寸130x210 cm
秋山暮雲倦鳥歸,紀寫登雪山峰頂之遊,於東峰得稿,其間崖谷高度落差較大,頓然洞見蒼巖縱深,山勢雄偉挺立,於蒼茫暮色中,夕陽斜映添增玄奧神秘之氣,賞之動容,頗有可觀,略描其壁岩皴理概要,其中境韻亦久久駐留心田。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必然是近取諸物,中國山水畫之各類畫理皴法,原即為前人體悟山川景物所得,好的畫法即來自於佳美的景物勝跡,而畫法之異亦源於各人生活所見山川有不同,故筆墨形質有別而其精神理念則一體貫之。前人所繪山川,今之畫者未必得見,景物之別是為其異;而山川萬代、日月恆常,前人所見山川亦為今之山川,而景物雖異狀理路相通,則同是山川,是為古今有同。所謂胸中造化若僅是移植前人筆墨形跡,則易失於空洞雷同,流於形式。傳承真義應是其精神理念內涵延伸方為正解。《宣和畫譜》記北宋范寬語云:「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明確地提示了研習創作的途徑,而師諸心的高度內涵係值基於師諸物的根基。畢竟不同的山川景物才能引發不同的情思,也才能牽引提練出不同的筆墨與畫法,故在師法前人之後,雖以師心為目標,但長期寫生師諸物的歷煉過程,仍是最大的根源與本錢,故古人云:「墨沈留川影,筆花傳石神。」即寫生觀察之功所得。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本泉,藝術是生活的體現,而情思是個別獨存的成因,是則今日居都會,則寫都會生活的感思;而明日赴山野,則藉山野生活傾訴,形式內容雖有形質表相之不同,而其精神則是相通如一,內容不是優劣古新的判評依據,而是出於筆墨構成的形式。此圖山巖崖壁以大筆縱掃再加收拾,構圖則著意比例落差,多所經營,前景斜坡立加豎石以求連氣貫脈,師法造化見真山色頗多會悟受益,自我構成探求心境亦略有小得,得記遊蹤足跡,亦有蹤情筆墨之快,雖非距製妙構但自覺頗有進益。此作為倖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