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時代之韻
-
藝術工作者
-
媒材類別水墨
-
創作年代1996
-
版權規範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
-
作品尺寸146x180 cm
此作取材於臺北市現代都會建築景觀,自臺北火車站望淡水河、三重市。生活中不見名山大川是身處臺灣者之憾事,除旅遊外日常所見最主要、最熟悉的便是本島的城鄉景觀。山川勝境歷千年或尚無大異,賞覽之際仍可與古人同讚神交,都會景觀則已古今殊異。「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藝術創作來自於生活知聞,亦有反映時代之功,象徵現代進步的都會高樓建築,在五百年後的人們看來,定會覺得落伍古舊與傳統,就像我們今天看〈清明上河圖〉中的景物是一樣的觀感,此作內容,與古人所繪景物有別是時代之異,將生活所見取之入畫的創作形式,則是和古人契合如一,在精神上是承繼傳統的真義。太古無法,古人未立法之前便是師法生活景物。情思來自生活,也隨著生活而景物有別、感受有異。感思是自然反應而無可選擇,故身在高山畫雲峰,家居僻鄉寫村野,位處都會繪建築,如果藝術即生活,繪畫即畫者日記,都應有情有思,也極自然。作畫起於情思引動,畫法因創作之需而生,筆墨因景物之別而各家有異,因自我情境之用而求安適景物,即各有靈苗各自探。故古人言畫法之要即「有不定之法」。石濤云:「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筆墨當隨時代」,又曰:「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於古何師而不化之有?」說明創作的創獲在於情思理念之暢達,而筆墨技能則求能適切自如。此作墨多於筆,著重於墨塊層次輕重的搭用,以通景的厚暗襯顯光亮的賓主對應手法,計白守黑求其境韻。中國繪畫,意不在「寫景」,而是出於情思的「寫境」,情思動會之初即在此中境韻,具有時代象徵的環河快速道路與橋樑,交叉穿越淡水河與市區構成的時代之韻。因此,構圖上以中上段的亮暗動線構成重心主軸,經取捨、強調、弱化,及輕重韻律經營安置,雖與實況景物大有不同,仍以整幅境韻營思為要。重墨留光以突顯主軸動脈的取勢手法,得自於寫生會觀黃昏逆光映照的感受,取資應用而已未依光時之實以免拘泥。古云見真山水極長學問,在寫生觀察中確實每有所得,於創作中頗有助益。所謂身處其境,會通天地,於造化中見玄機,於物我之中成新局,於筆墨上寄情思,高樓長橋亦成胸中丘壑,時代之韻穿透的是現代都會遊子對景觀叢林的生活遐思與情境。苟能用情筆墨之中,於懷筆墨之外,暢懷而已,則意足可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