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俊
學歷:
王友俊,日治昭和19 年(1944)出生於大甲,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民國62 年入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深造,取得碩士學位,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熱愛創作,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等中外公私立畫廊個展13 次,並參與聯展上百場。
經歷:
「繪畫是個多元的藝術,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因為藝術是藝術家個人「思想」、「技巧」、「情感」的具體表現,不同的藝術家,當他們「思想」、「技巧」、「情感」都達到相同的水平時,他們所作出來的藝術品,沒有好與壞之別,只有面貌不同而已。」這是王友俊對藝術創作的獨到見解。
歷年來,王友俊在教學創作經驗中,歷經西方繪畫理念的洗禮及西洋畫作的衝擊,回首反觀兩宋中國繪畫高峰的表現,深深體會到再次正視自然的重要性,因此這幾年偏執於黃山的描繪,12 年來九上黃山,致力於奇松、怪石、煙雲的描寫,這種面對自然,體驗自然,企圖以現代人的觀感把自然重新組合,表現出較前人更為具體深刻的手法,也表現出與前人完全不同風格的畫作,已成王友俊畢生願力的目標。
王友俊的畫中詩境與禪意,猶如唐代詩人杜甫云:「花遠重重樹、雲清處處山」,此詩中畫也,因為意象豐富,自然激發人們對山雲瀰漫的想像空間,而其山水畫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則更進一步追求讓欣賞者感受到畫中所自然散發出來的一種溫度與溼度的大氣感覺,面對它的山水畫作,如入深山,清冷清新的空氣感,撲鼻而來,而雲氣煙嵐與山岩樹林所形成的溼潤感,也讓我們如入真實之山水,與山水泉石一起徜徉在溼潤微寒的山林裡。
曾樹良教授對王友俊的山水畫,作了這樣的詮釋:所謂「峰巖似無雨、翠影籠烟樹、山幽若欲雨、空翠溼人衣」,是因為不論靜態與動態,陰柔與陽剛,清颺與沉重,流動與堅固,形成一種象徵大化流行,暗諭川流不息的山水與流轉不停的宇宙實相,所以,不是幽人,無法領略其中妙處,不是隱者,不能靜心悠遊其中境界,也無法悟得。王友俊的畫,所企圖表達的深厚意涵,正如直入幽靜的性靈享受,希冀一幅幅近乎燻黑的山水畫裡,尋得超凡脫俗。
資料來源:王友俊-藝術家資料庫-大甲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