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
影片簡介
陳庭詩
(1915年,中國福建常樂~2002年,臺灣臺中)
版畫家、雕塑家。祖父為清朝進士,祖母是開臺功臣沈葆禎的么女,父親是清末秀才。8歲時從樹上摔下失去聽覺,於家中私塾學習傳統書畫。17歲自學素描與油畫,青年時期投身軍旅編輯畫刊,23歲以筆名「耳氏」發表首幅木刻版畫於中國福建《抗敵漫畫》旬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國民政府來臺時,已是著名版畫家。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受白色恐怖影響,逐漸放棄社會寫實風格,轉向抽象表現主義 。1958年與秦松、楊英風等人成立「現代版畫會」,並加入另一重要現代藝術團體「五月畫會」。1959年起連續5屆,受邀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70年獲得《東亞日報》第一屆版畫雙年展首獎(作品名稱待查)。 作品囊括版畫、水墨、油畫以及雕塑。1960年代初期,為求突破,大量使用甘蔗板,翻新木刻版畫技法;196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重心轉移至鐵雕創作,晚年尤其熱衷以廢鐵、朽木為主要材料的焊鐵雕塑。1996年,時年75歲的法國著名金屬雕刻家賽撒(Cesar Baldaecini)來臺舉辦回顧展,81歲的陳庭詩特別從臺中趕到臺北市立美術館向賽撒致意,1999年,兩人作品同列《二十世紀的藝術》書中,傳為美談。陳庭詩也是唯一被列入焊鐵雕塑的亞洲藝術家。身為失聰畫家,陳庭詩曾自述:「我之作飄渺無際的蒼穹事物,那是無可奈何的事。」因他與聲音絕緣,人際關係有如被隔於一道牆之外,「牆外是寧靜的,寂寞的,這種環境易使人陷入冥想 」,冥想的結果「眼前出現幻境的映象」,於是形成陳庭詩獨樹一幟的作品,在孤寂中展現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資料來源:陳庭詩 - 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